2024年下半年,某私募机构旗下的一只多策略对冲基金在市场整体剧烈波动、指数几无起色的背景下悄然上涨股票配资平台导航,单季度实现了6.3%的净值增长。与此同时,另一只主打趋势择时的私募产品却深陷回撤,净值一度跌破警戒线。这一鲜明对比,引发了不少投资者的思考:
对冲策略是否真的能穿越市场周期?
普通投资者又是否有机会从中受益?
这并不是一个可以轻易回答的问题。要真正从对冲策略中获益,投资者首先需要理解其运作逻辑、掌握产品结构,并能识别潜在的风险来源。
一、什么是对冲策略
对冲策略,顾名思义,是通过构建相互抵消风险的投资组合,在控制下行风险的同时获取相对稳定的回报。在私募基金中,对冲策略常见于以下几种形式:
⚫ 股票多空策略:同时买入看好的股票、卖出看空的股票,获取市场中性收益。
⚫ CTA策略:运用量化模型在期货市场进行趋势交易,如农产品、黄金、国债等。
⚫ 套利策略:如可转债套利、股指期现套利、跨市场套利等。
⚫ 事件驱动策略:围绕并购、重组、分红、退市等特定事件配置仓位。
这些策略的核心在于“不赌方向”,而是依赖于统计规律、定价错位、市场结构或流动性机制获得收益。
二、普通投资者能从中受益吗
从理论上说,私募对冲策略由于其低相关性和风险分散性,确实有助于优化投资组合、降低波动风险。但普通投资者真正从中受益,需具备三个条件:
1、选择合适的产品渠道和管理人
某位深圳的投资者在2022年配置了一只对冲型私募基金,前两年稳健增长,但到2023年下半年,该基金开始频繁换仓、策略漂移,最终因管理团队内部分歧导致产品提前清盘。可见,对冲策略的“执行力”严重依赖管理团队的能力与稳定性。
选择具备持续业绩记录、策略透明度高、风控能力强的私募机构,是投资者获得长期收益的基础。
2、理解产品背后的策略逻辑
投资者若将对冲策略视为“稳赚不赔”,可能会遭遇预期差的打击。例如,有投资者将一只市场中性策略产品视为牛市“杠杆工具”,结果在2020年行情火热时反而涨幅落后,质疑产品“拖后腿”。
事实上,对冲产品本就不是追求超额收益的主力,而是在“赚小钱、不亏大钱”的逻辑下发挥稳定器作用。
3、合理配置比例,不盲目重仓
以2023年因股债双杀导致部分CTA策略产品出现大幅回撤为例,若投资者在资产配置中过度押注某一类对冲策略,同样面临风险敞口集中的困境。
因此,对冲策略应作为组合的一部分,而非全部,不应承担主要收益来源,而应承担风险管理角色。
三、典型案例:穿越牛熊的对冲产品
案例一:景林资产-股票多空策略
景林资产某经典股票多空策略产品,自2012年起运行,经历数轮牛熊周期,累计收益率超150%,最大回撤低于10%。该产品通过基本面筛选多头标的、结合期指对冲系统性风险,展现了对冲策略“稳中求进”的典范路径。
案例二:鸣石投资-量化CTA策略
鸣石投资专注于量化CTA,在商品期货波动剧烈的年份表现尤为突出。例如,2022年俄乌冲突导致能源价格飙升,其CTA产品大幅跑赢市场。但在2023年商品横盘阶段,收益则趋于平淡,体现出策略的周期属性。
四、理性看待对冲策略
对冲策略的确为私募基金提供了穿越市场震荡的可能,但它不是“万能钥匙”。对于普通投资者而言,若希望借助对冲策略改善投资体验,应坚持三点原则:
⚫ 多看长周期业绩,少看短期排名
⚫ 理解策略风险,不迷信模型胜率
⚫ 动态调整配置,避免重仓押注
五、结语
回顾来看,对冲策略并非稳赚不赔的“保险箱”,也不是快速致富的捷径。它的核心价值,在于通过多元化与风险对冲,帮助投资者在波动市中保持稳健、穿越周期。对于希望借助私募基金实现资产保值增值的普通投资者而言,理解策略逻辑、选择优质管理人、合理控制配置比例,远比一时的收益排名更重要。市场没有永远的风口,也没有永远的护身符,只有建立在认知与判断之上的投资选择,才能真正为财富增添一份确定性。
END
编辑 | 夏叶璐
#私募#股票配资平台导航
京海策略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